你的位置:时时彩1到9的对应码 > 新闻动态 > 28年前,中国拿到苏27生产许可后,真的吃透苏27技术了吗?
28年前,中国拿到苏27生产许可后,真的吃透苏27技术了吗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37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1991年苏联解体后,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军事合作。俄罗斯卖给中国24架苏-27战斗机,这批飞机在1992年顺利交到了中国空军手中。

1995年,俄罗斯卖给中国第二批苏-27战斗机,一共22架。四年后的1999年,中国再次从俄罗斯购买了28架苏-27UBK型号战机,这些飞机在2000年前后陆续加入中国空军开始使用。

在1991年至1999年期间,中国总共向俄罗斯购买了74架苏-27型号的战斗机。不仅如此,俄罗斯还向中国提供了苏-27SK的生产技术授权,这让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掌握了自主生产苏-27的技术。

中国获得苏-27战机生产技术已经快30年了,我们真的完全掌握了它的核心技术吗?现在空军使用的战斗机里,有多少款还能看出苏-27的设计特点呢?
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苏-27这款战斗机是怎么在中国落地生根、变成自家产品的故事!

沈飞拿到苏27战机的制造技术后,通过拆解研究和模仿制造,很快就开发出了国产版的苏27SK,也就是歼11战斗机。

沈飞以苏27为基础,开发出了歼15舰载机和歼16多功能战机,还配上了国产太行发动机(涡喷10),这让中国空军的武器装备国产化程度更高了。

关于是否完全掌握了苏27的技术,可以说我们搞明白了,也可以说还没完全搞明白。

苏27SK战斗机有五大突出优点:它比当时国内其他战机装油更多、机身更宽敞、飞得更远、电子设备和武器更先进,即使满载武器也能保持上千公里的战斗航程。

在歼11A战机刚开始生产时,基本上都是用俄罗斯的零件来组装,从核心部件到普通零件几乎全是俄制的。后来搞国产化时,先从不太重要的材料和零件入手,等达到军用标准了,再慢慢试验、逐步替换,整个过程显得特别谨慎。

在研制歼11B战斗机时,沈阳飞机制造厂通过大量采用新型材料来减轻机身重量,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飞机飞得更灵活、飞得更远。

不过歼11B在生产时遇到个问题:用的复合材料零件不达标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工人们不得不在飞机外壳内侧加装钛合金加强条来稳固机身结构。这么一搞虽然飞机结实了,但也带来两个副作用:一是整机变重了,二是使用寿命缩短了。

资料显示:歼11B的空机重量从苏27SK原型机的16870公斤增加到超过17000公斤后,机体强度才达标。但这也导致飞机使用寿命从苏27的2500小时缩短到了2300小时。

中国在2000年开始研发歼11B战机,经过7年努力,终于在2007年造出第一批并交给空军使用。这个过程说明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确实很不容易。

早期的歼11B在改用国产材料时,完全沿用了苏联原有的材料设计方案(对修改苏联设计非常谨慎),特别注重保持材料硬度,也没有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。

这第一批歼11B战机虽然机身变重了,但使用寿命反而缩短了不少,说明那时候我们对苏27的技术还没完全吃透。

后来中国技术人员跟俄罗斯专家合作后,新改进的歼11B机型在机身重量和使用寿命方面都达到了苏-27SK原型机的标准。随着歼11BS成功研发,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对苏-27SK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相当深入了。

有趣的是,基于苏-27SK改进而来的歼-11BS战机,主要用途是接替老旧的苏-27UBK双座教练机,这就像苏27家族的一场新老交替的聚会。

中国研发歼11B战斗机时,由于工期紧张,直接对苏27SK的模拟电传操控系统进行了国产化升级。这套系统保留了苏式设计的主要架构,只更换了部分接口和通信协议,整体操作模式仍然延续了苏联的技术路线。

歼11系列战机的电传系统升级后,作战能力才真正提高。这个改进是在歼-11BS型号出现时完成的,因为它装上了新型数字电传系统,让整个系列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。

但沈飞研制的首款国产舰载战斗机歼15,并不是完全照搬苏-27的设计,只是在部分技术上有所借鉴。

苏-27对中国最有价值的就是它的机身设计,这个现成的飞行平台帮了大忙。中国航空工业以它为蓝本,研发出了多款新型主力战机。就连成飞研制的歼20隐身战机,在设计上也借鉴了苏-27的部分技术。

说白了,能不能真正掌握苏-27的技术,关键要看这些技术值不值得咱们花功夫去研究!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